【閱讀】《大膽行動》|介紹|我人生總是在負面迴圈中打轉,而且我改變不了

不知道你會不會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一片混亂,心裡有一些想做的事情、嚮往的生活樣貌,也很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在為這樣的理想而努力時,總是會非常焦慮,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是癱瘓了一般,難以前進。

在這樣的情境裡,真的會很想讓人放棄努力,告訴自己現在的生活也很好。

回想起來,我發現原來我長期都處在這樣的狀態而不自知。這兩三年,因為生活中發生了很多事情,像是家人的事、和朋友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漸行漸遠的事,這些事都讓我強烈的意識到真的得好好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系統,找到能讓自己依靠的人生與職涯了。

很多人都會在這個時候開始上網蒐集資料,甚至是上相關的課程吧?我自己也是。其實在現在這樣的社會,網路上幾乎可以找到改變自己時所需的資訊和資源了。

知識一點都不是問題,實踐也不是問題,問題是難以持續。

我在建立自己的生活的這個過程中也遇上了一樣的狀況,我總是斷斷續續地進行著,因為一點點事情就難以持續。這讓我我不斷地陷入焦慮、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情緒漩渦裡。當我陷入這樣的情緒時,整個人就會像是癱瘓一樣,什麼事都不想做、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事情只剩下一直划手機和看短影音了。

可是,拖延並不會讓自己的生活突然變好,因此事後我又會陷入更強烈的焦慮裡。

起初,我以為這是拖延、時間管理的問題,一度也覺得自己這麼不自律,真的很糟糕。不過,在讀了《大膽行動》這本書後,我才理解到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我那些所有焦慮和拖延的反應,其實都是「心理迴避」──這是一種人類在遇上危機時會產的自保機制──而作者盧安娜用自己的生命、科學證據與大量實踐後來告訴我們,我們有能力改變這樣的衝動機制。

關於這本書和作者

《大膽行動》這本書出自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博士盧安娜.馬奇斯。盧安娜雖然有著哈佛大學醫學院這樣的學歷,不過他的人生並不是非常順遂,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困頓。

盧安娜出生於巴西的貧民窟,家庭的物質條件非常拮据。讓這樣的家庭環境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母生下了不只一個小孩。在這樣龐大的育兒壓力底下,已經沒什麼資源了,酗酒與吸毒問題讓他的家庭情況變得更加嚴峻。

先前在閱讀周慕姿的《親密恐懼》這本書時,第一次讀到「情緒生存本能」這樣的概念。人與動物都有生存本能,這是我們都可以輕鬆理解的概念。在飢渴時會尋找飲食、在發現自己的生存岌岌可危時,會用盡全身的力量來求生。

同樣的邏輯也能套用到情緒上,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孩童,這樣在情緒上產生受威脅、生存危機的感受就更加強烈。自保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不過,共同點都是這樣的早年的記憶,因此發展出一套詮釋自己與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樣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不只影響了我們的親密關係,也會影響我們回應他人與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方式。

人的心力與體力都是有限的,當生活已經彷彿是被狂風吹到樹枝邊緣、即將墜落的鳥巢,鳥爸媽不知道、也沒能力把鳥巢安置在一個相對安穩的地方時(偏偏這時候鳥巢裡還有好幾隻雛鳥),理想中的生活、實現自我都是遙遠到有些可笑的夢想,因為我們的心力全都被生存的焦慮給佔據了。

人也常常會受制於過去的經驗與記憶。即便生活已經脫離了危機,我們的腦袋常常會沒意識到現在的狀況已經改變了。盧安娜教授的早年家庭生活可說是岌岌可危。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的人,很常會因此認定自己的生活只要生活穩定就可以了,實現夢想、活出自我這類的想法,根本就是另外一個世界的語言,因為光是讓生活和自己安定下來就已經花去了身心大量的力氣。

不過,如果這樣的故事沒有轉折,盧安娜教授就不會是現在的盧安娜教授,我們也就不可能讀到這本書了。後來,盧安娜搬到另外一座城市和祖母住在一起,這件事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她的祖母堅持她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夢想,並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和逼迫)她,讓她逐步跨出那個其實讓她的生命越來越侷限的舒適圈。

故事的最後,她來到美國,最後甚至成為了克服心理困境的專家,改變了許多情境和她一樣、甚至更為艱困的青少年的人生。

盧安娜想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是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自己回應生活的模式的!方法不簡單,但取得並不困難,因為關鍵都在我們的大腦。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