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透過青少年的角度來探討,我們可以怎麼樣規劃自己的職涯、又該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關於這本書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是在2022年出版的青少年讀本。這本書的主角為一名厭惡上學的少年,他的母親帶著他從都市搬到鄉下就學。
正在主角困惑著自己為什麼要讀書時,他的新同學們正在忙著到職場見習的活動。
故事的主角此時正因為自己沒辦法像同儕一樣,在學校好好扮演學生角色,而開始懷疑起自己,而在這種自我根基已有所動搖的時刻,他又因為學校的活動,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這讓他更加沒有自信,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獨自面對未來。
所幸,他一位對自己的工作很自豪的阿姨,和他分享了自己的工作觀,讓他逐漸地找到了前進的方向與信心。
這本書是用漫畫的方式,來向讀者闡述工作、職涯規劃的意義。
工作和職涯是個很龐大的主題。除了考量到自己的興趣和天賦以外,還得去思考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社會中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腳色。也就是,我的喜好和能力能在就業市場中找到什麼樣的工作。
我喜歡的事情不見得可以變成工作,而我也不見得會想要把這樣的事情變成工作。
以此為切入點,作者用像是心智圖般的畫面,讓我們可以輕鬆的用系統化的方式,去思考「工作本身的意義」、「如何從個人的興趣與天賦去尋找工作」,「工作和生活的關係」等等,在規劃職涯時,常常會碰到的問題。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本書並沒有一開始就開始鼓勵我們要去尋找自己有熱情、喜愛的夢想工作,而是先邀請大家思考「工作」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
作者這麼介紹了「工作」這件事:工作就是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情。
這句話其實也是老生長談了。不過,到底什麼才是「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情」呢?
我很喜歡作者的解釋。
當我們想到:「對他人有幫助」時,可能會想到醫護人員啊、老師或是心理諮商師這類助人工作者之類的職業。想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我也是)就會想:我對這些事情都沒興趣啊。
作者說,我們活在社會中,一定不是單純靠自己就能生存下來,在分工細膩的現代社會中更是如此。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受他人的幫助。舉例來說,我們早上出門吃早餐,除了直接可見的早餐店的阿姨和員工外,其實也接受了製作這些早餐食材,還有運送這些食材人們的幫助。
比方說,雞蛋、蛋餅皮、吐司(還有製作吐司的麵粉),以及串連起這一切物流。
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工作,幾乎是所有的工作都在為著這個社會的運作貢獻一份心力,也都是在幫助著其他人。
即便是和生產力無直接相關性的藝文、娛樂產業也一樣。他們幫助這個社會的每個人放鬆心靈,在工作之餘,也不忘了自己不是只是為了生產而存在。
用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工作的話,就不會感到自己只是為了賺錢而存在,好像自己是個賺錢機器一樣,也比較能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另外,從「工作的本質是在幫助他人」這樣的角度去思考,也讓我可以用比較務實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樣的工作、提供他人什麼樣的幫助,而不是天馬行空地認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但卻跟現實脫節。
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除了對於工作這件事本身的詮釋以外,還有個章節讓我感到很有啟發。作者在這個章節中,提到了我們童年時所憧憬的職場樣貌,不見得是最適合我們的工作。
作者引用了日本政府對於學生們最想做的工作統計來解釋自己的觀點。
在主角剛進到新學校時,他的新同學們正在忙著準備職場見習,其中一位和他關係不錯的同學,和他分享了他會在幼稚園見習。主角是個連上學都有困難的人,看見新同學對未來這麼有想法和熱忱,他因而感到焦慮不已。
他這個樣子讓我想起自己在國中時,也曾經夢想過要當個作家或是漫畫家。不過,後來我並沒有往這個方向前進。這件事讓我很遺憾,甚至還位因為看見同年紀的人逐漸完成青少年時期的夢想,而感到痛苦。
有些人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也有很多人在工作了好幾年後,才漸漸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相較之下,在職場打混了幾年後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似乎顯得有點落後了。
針對這點,作者也透過故事中主角的阿姨這個角色,來分享自己的看法。
他說,這麼早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全然是件好事。日本政府做過統計,學生最想從事的行業大抵都是老師、醫護或是警察。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觸到的工作者。
這意味著,我們兒時想從事的工作、對於工作的想像,其實是受限於我們所能接觸到的環境。
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生活很少會實際接觸到的工作者,比方說物流、研究員,以及許許多多的公司職員。
以書中的角色來說好了,主角的同學因為喜歡小孩,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幼稚園老師。不過,作者卻說,也許可以不要這麼早就決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角色。因為我們會想要從事這樣的工作,可能是因為我們受限於對於工作的想像。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喜好當成一個線索,先決定一個產業後,再進一步地去觀察自己適合什麼,以及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職涯。
結論
記得我在大學即將畢業時,非常不想面對工作,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對我來說,工作是件痛苦,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仔細回想當時的感受,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壓力,源自於我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為了生存,而幾乎被工作壓垮的人。對他們來說,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和成就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為這樣的背景,我對職涯幾乎沒有任何的想像。對比之下,學校和社群媒體常常在說著,要找一份符合興趣或天賦的工作,好像是天方夜譚,我無法相信自己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對我來說,工作沒得挑,而目的只是為了要賺錢。
可是,在工作了幾年、慢慢熟悉自己身為職場工作者這樣的新角色後,我開始覺得自己的職涯不能單純只考慮到賺錢而已(事實上,我賺得也沒有很多。)
我需要成就感和意義感。
不過,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有成就感、也覺得有意義呢?應該就是自己喜歡或是擅長的工作吧。
想到這裡,我又產另一個疑問:雖然我有喜歡的事,但我真的能把這件事當工作嗎?伴隨著這樣的疑問,我還有很多不知道該怎麼清楚提出的問題。
在《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裡,我找到了可以思考的具體方向。